Search

今天去附近商場逛街,本來想去一家舊書店晃晃,結果一直找不到,看到Macy’s百貨似乎在特賣,我就走了...

  • Share this:

今天去附近商場逛街,本來想去一家舊書店晃晃,結果一直找不到,看到Macy’s百貨似乎在特賣,我就走了進去。

二樓女裝部果然很多清倉好貨,我看上一件灰藍色質感很不錯的針織上衣,袖口是別緻的收邊蓬鬆垂墜設計,試穿之後非常滿意,立刻拿去結帳。

沒什麼客人,結帳櫃檯也沒人,等了一下,一位中年女子緩步走來,不發一語的刷條碼,結果不會用機器,還問了旁邊的人,另一位看起來更年長的女子跟他悄聲說了幾句話後,才結帳完成。

令我驚訝的事情來了。

這位店員拿出一個小塑膠袋,然後,把我的衣服幾乎是像抓抹布一樣的亂塞進塑膠袋裡(我拍的示意圖都沒有她當場抓得醜)。

她這樣的舉止真是嚇到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很習慣服飾店店員結完帳至少要摺一下才送入袋子裡的步驟,即使是平價、快時尚服飾店,這都是基本的步驟。

她把亂塞一通的衣服袋子推到我面前,我愣了兩秒,猶豫要不要自己拿出來摺好,那瞬間我一方面擔心衣服會皺,一方面也怕拿出來會讓她有點難堪。

但後來我還是把衣服拿出來,她看了我一眼,我對她說「我想把衣服摺好。」

她沒說什麼就走了,而剛剛另外一個更熟齡的女店員走了過來。

她笑笑的看著我,跟我說「你今天過得好嗎?」

「還不錯」,除了剛剛被你們另外一個店員嚇到之外。我心想。

我看著她親切的笑容,我突然想起該問一件事,「請問你知道XX電信在哪嗎?」XX電信是美國很大的公司,而我要找的那間舊書店就在電信門市旁邊。

「我不知道,你如果要找APPLE STORE我就知道,可以跟你說方向喔⋯⋯」

「喔,我其實是要找它旁邊的舊書店,只是想說可能大家會比較知道電信⋯」我說。

「喔!如果是書店那就是你下一層樓的右手邊,電信我不熟,書店我常去。」

———
心理學有提出過一種說法叫做Thin-Slicing. 人們看到某些片段,就能夠正確提出預測。

這種能力可以運用在各種情境,若在人際互動上,我們白話一點叫做「看人/識人的能力」。

今天這個故事只是一個生活的小片段,看起來一點都不重要,可是短短幾分鐘卻能讓人觀察出很多事。

第一個店員顯然對自己的工作不熟悉也對客戶沒有熱情,從她亂塞衣服的行為,大概也能看出他對自己商場的產品沒什麼感情,人雖然在工作,可是也就只是那樣而已。

可以想像,在全然沒有熱情的狀況下,她也不容易獲得太高的工作價值感。

失去熱情-表現不佳-反饋不好-價值感低落-更失去熱忱

像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漩渦。

反觀另外一位頭髮花白更年長的店員,笑笑的跟我打招呼,熱情的想解決我的問題,而且,年紀雖大卻持續閱讀的熱情。

閱讀,其實就是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的具體展現(無論現實或虛構類型的書)。

我想她的精神生活至少是充足盈滿的。

當我邊走邊這麼想了一輪,原先被粗魯接待的不舒服,就淡去了。

(當然,由於實際的人事物真相永遠無從得知正解,自然也可能一切都是我出於安撫自己震動心情的腦補而已)

這則貼文,就當作回覆給幾位私訊問我遇到惡意對待時該怎麼處理的網友們。

理解對方,(或腦補式的理解而產生自我補償)whatever,都蠻有用的。

——
底下不少網友說亂塞衣服是Macy’s style😂 我決定下次再去一次或是換一間分店實驗看看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